根據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(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,以下簡稱ESI)2025年5月8日最新數據顯示,廣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(Materials Science)和計算機科學(Computer Science)成功躋身ESI全球排名前1‰。
至此,廣東工業大學有工程學、材料科學、計算機科學、化學、環境科學與生態學、農學、社會科學總論、生物學與生物化學、地球科學等9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%行列,其中3個學科進入1‰(工程學已進入前0.3‰)。ESI世界綜合排名578位,較上一期提升55位(位居中國內地高校第67位)。接下來,物理學、藥理學與毒理學是廣工進入ESI前1%的潛力學科。
近年來,廣工以學科鏈對接產業鏈、讓創新鏈賦能人才鏈,錨定發展新質生產力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,奮力推進“1+2+3”攀撐計劃學科提升工程,逐步構建“高峰引領、高原支撐”的學科建設格局,向內聚力支撐學校“攀高峰、沖一流”,實現學科高質量內涵式發展,不斷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;向外深入服務國家戰略、深度融入地方經濟發展,展現新時代的廣工新擔當、新作為。
廣工重點圍繞“高端電子制造”和“綠色材料化工”兩個學科群,強化學科交叉融合,聚焦集成電路先進封裝、模塊化機器人、爬行機器人、柔性產線智能設計軟件、智能排樣優化軟件、工業木質素與造紙廢液制備、高性能低成本鈦合金制備等前沿技術領域,與重點科技龍頭企業緊密合作,攻克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難題。近年來,學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獎4項、何梁何利獎3項、中國專利銀獎2項、教育部及省科技一等獎23項。
廣工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,不斷完善人才引育環境,構筑高層次人才集聚“智高地”。學校積極對接國家和廣東省重大戰略需求,遴選34個基礎條件良好、團隊成員穩定、研究方向明確、建設成效突出的校級科研團隊,在政策制定和資源分配上向團隊傾斜,給予專項資金支持,激發團隊引才育才的積極性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學校自主培養國家級人才43人次,在集成電路、人工智能等國家戰略急需的“高精尖缺”領域實現突破性進展,顯著提升了材料科學、計算機科學兩個學科的國際科研競爭力,形成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研究集群。
ESI是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,用于衡量科學研究績效、跟蹤科學發展趨勢的深度分析評價工具。目前為美國科睿唯安(Clarivate)公司所有,以 Web of Science(WoS)數據庫收錄的全球12,000余種期刊、超過1200萬篇文章為基礎建立而成,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、學術機構、國家/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