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知行之間︱校長柴立元在天津大學2025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|
http://www.hxsscy.com 2025年7月8日 來源:天津大學 |
|
親愛的同學們、老師們:
大家上午好!
今天,我們懷著無比激動與自豪的心情,共同見證天津大學2025年本科生畢業典禮的隆重舉行。這是我到天津大學工作以來,首次參加本科生畢業典禮,倍感榮幸與感動。今年,是天津大學(北洋大學)建校130周年,這不僅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歷史節點,更是我們繼往開來、薪火相傳的重要時刻。而你們,就是這130年歷史長河中最鮮活、最青春的一章!在此,我謹代表學校,向順利畢業的你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!向關心支持你們的師長親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謝!
同學們,你們是天津大學130年精神文脈的接棒者,也是新時代人類文明前路的開拓者。從天大校門走出的那一刻起,請記住,這里曾經走出過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的張太雷,“兩彈一星”功勛獎章獲得者吳自良院士,“雙奧”場館總設計師、中國建筑界最高獎——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李興鋼院士,入選風險投資領域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杰出人物的首位華人張璐校友、DeepSeek研發團隊核心成員之一的王培懿校友,還有更多優秀的校友們。他們用青春詮釋了“實事求是”的校訓,也為“知行合一”注入了新時代的內涵。
今天,你們在這里接過的畢業證書,不僅是對過去四年努力的肯定,更承載著新時代的天大使命。今年學校制定了到2035年邁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目標,我們謀劃了“七個高”的戰略發展路徑——通過高質量黨建引領、高度交叉學科、高水平教育教學改革、高層次人才引育、高價值成果轉化、高效能資源配置、高效率管理服務,全面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。母校有信心,也有能力重現百卅榮光。母校很拼!希望同學們也能夠努力,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!
在你們即將啟航之際,我想與大家分享幾點希望。
一要知理想,行擔當,在家國情懷中踐行責任。
“中華民族之復興,罔不依大學師生之如何振奮而定其運命。”一代又一代天大人正是在家國情懷的感召中,成長為民族復興的中流砥柱。
合成生物與生物制造學院元英進院士,歷經十多年艱苦攻關,帶領團隊完成國內最大規模的DNA體外信息存儲驗證,開創性打造了DNA存儲光盤模式,為海量信息存儲開辟了全新維度。自動化學院王成山院士深耕分布式發電與微電網技術多年,帶領團隊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電網設備,推動相關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。地科院劉叢強院士以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應對全球變化挑戰,為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提供了堅實的科學理論支撐。來自寶島臺灣的人文藝術學院何慧俐老師,以專業優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,架起兩岸民心相交、融合發展的橋梁。智算學部魏建國教授6年時間扎根西部,為青海建立了第一個人工智能本科專業,在青藏高原種下了人工智能的“種子”。還有很多很多的“他們”在各自領域中深耕不輟,用科研報國的實際行動,鑄就了一張張閃耀的“天大名片”,照亮國家發展的未來之路。
家國情懷始終是天大人最深層、最質樸的情感。希望你們學會登高望遠,在未來的道路上,知理想之可貴,行擔當之重責,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,把所學所長服務于民族復興,仰望星空、腳踏實地,用所學所思,服務人民、奉獻社會、造福人類。
二要知科技,行溫度,在科技與人文之間找到平衡。
我們正站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。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智能制造等技術不斷突破邊界,深刻重塑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。科技的每一次躍進,都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,但也不斷叩問我們:在追求效率與智能的同時,我們是否還能守護那份對人的關懷與溫度?
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,真正的科技,不僅要有高度,更要有溫度;不僅要有速度,更要有深度;不僅要有水平,更要有情懷。藥學院劉秀云教授,曾拒絕國外高薪,毅然回國,率先將腦機接口技術引入重癥醫學領域,讓腦部無創治療代替傳統開顱手術成為可能。環境學院的科研團隊將天大科技服務于鄉村振興,自主研發“振興號”凈水系統,為甘肅宕昌全縣265個行政村、19.2萬農村居民送去干凈、安全的飲用水。建筑學院張玉坤老師帶領團隊歷時20年,拍攝200多萬張照片,構建起長達6000多公里的數字長城,用科技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。
這些故事告訴我們,理性與冷靜讓技術精準突破,感性與溫度才能讓科技更具人文關懷。請記住,科技不應只在實驗室中閃耀,更應在現實中溫暖人心。
希望你們不懼任重道遠,知科技之力量,行溫度之關懷,在創新中不忘人文精神,在效率中守護人性價值,去幫扶弱勢群體,去關注鄉村振興,去傾聽城市邊緣的聲音,去扎根鄉土中國。
三要知自我,行成長,在獨立思考中走出焦慮。
在今年的畢業生中,有這樣的一群人,他們在“知”的深耕中培育理想,在“行”的實踐中磨礪擔當,讓青春不僅閃耀在成績單與論文中,更回響在競技賽場、支教課堂,烙印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。
微電子學院程雨涵同學為偏遠地區兒童點亮希望,斬獲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金獎。法學院張晴同學依托國家級大創項目,為外賣騎手權益建言。自動化學院呂晨昊同學連續兩年奔赴西藏支教,把知識和熱情帶到雪域高原。還有,連續三年綜測加權雙料第一,即將進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直博深造的理學院張翹楚同學;輔導200多名同學,榮獲“金牌學業輔導講師”稱號的數學學院井亮同學;積極承辦造血干細胞采集公益項目、傳遞生命希望的化工學院董洪達同學;穿上軍裝、連續兩年獲評“四有”優秀士兵的醫學院史海闊同學;自強自立、熱心公益,獲烏魯木齊市“優秀志愿者”榮譽的建工學院阿布都哈里木·阿不力克木同學……還有更多優秀的你們!
你們在逆境中堅持夢想,在跨界中突破自我,在榮譽中選擇扎根基層。希望你們保有寧靜致遠的心性,知自我之邊界,行成長之路徑,守住心中信念,不隨波逐流,不盲從焦慮,不要被別人的生活模板所綁架,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。
請相信,成長從來不是一條直線,而是一段不斷探索、不斷超越的過程。我堅信,一代更比一代強!
四要知矩守,行正道,在發展中不忘記初心。
常言道,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,這其中“有為”容易,“不為”卻難。楊恩澤老先生是我國光纖通信領域的開拓者之一,生前是自動化學院的教授,他一生堅守學術正道,不為名利所動。他在光通信領域有著極高的學術地位,卻從不為自己的學生跑項目、拉關系。他的學生于晉龍說:“先生教導我們走正道,這讓我受益終生。”他教導學生:“做科研靠本事,做人講良心。”他生活簡樸,卻將畢生積蓄無私奉獻,為家鄉小學建起“科學樓”,并在逝世前毅然賣掉唯一房產,捐出所有積蓄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和推動天大科研。
在科技與資本飛速發展的今天,倫理與責任比技術更重要。希望你們秉持行穩致遠,知道德之矩守,行人間之正道。任何時候都要清清白白做人、干干凈凈做事,在創新中不迷失方向,在發展中不忘記初心。
親愛的同學們,畢業不是終點,而是新征程的起點。北洋園校區“三問橋”上,老校長張含英的“校訓三問”——懂么?會么?敢么?——時刻提醒往來的學子踐行“實事求是”的校訓和“知行合一”的精神。如今,你們在天大學到了沉甸甸的知識,掌握了做人的道理,你們已經懂了、會了、也敢了,希望你們勇敢地奔向更寬廣的天地,成為有理想、有擔當、有溫度的時代新人。
同學們,無論你們走得多遠,母校永遠是你們最堅實的港灣。累了倦了,常回母校看看,到最美圖書館里看看書、充充電,到學校食堂感受一下煙火氣和熟悉的味道,在衛津路和北洋園走走逛逛,拂去疲憊,重拾前行的能量!母校永遠以最溫暖的懷抱,等待每一個遠行的孩子回家。
最后,祝愿2025屆全體畢業生前程似錦、一路繁花,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,用青春與激情,書寫更為壯麗的篇章!
謝謝大家!
|
關于天津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|
|
特別說明: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,華禹教育網(www.hxsscy.com)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僅供參考,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 |
|
|
|